- COGS 會直接影響毛利。越高的COGS,毛利率看起來就越低。
- OPEX 則是在毛利之後才出現,投資人對這裡往往比較寬容——尤其是研發或行銷這類「好費用」。
所以,如果你是個聰明的CFO,為什麼不把一些開支偷偷從一個桶子搬到另一個桶子呢?這樣一來,毛利率瞬間光鮮亮麗,卻沒真的改善營運。
常見的「障眼法」手法
以下是公司常用的小技巧:
1. 隱藏的間接成本
水電、薪資、折舊——公司可以自由決定把它們算進 COGS 還是 OPEX。想要看起來營運效率高?多放進OPEX。想要誇耀毛利率?那就少放在COGS。
2. 把現在資本化
有些支出不是馬上認列為費用,而是放進存貨,等以後銷貨時才進入COGS。這就像把開銷「分期付款」,讓今天的盈餘看起來更漂亮。
3. 假裝的行銷費用
有些公司把促銷或通路費用塞進COGS,讓毛利率比同業看起來更高。(就好比把免費試用品叫做「生產成本」——聽起來怪怪的吧?)
4. 消失的研發費
把工程或開發人員的薪資算進COGS,讓研發費用報表上看起來變低。看似公司研發支出很節省,其實只是換個位置藏起來。
為什麼你該在意?
這不只是會計上的小聰明,而是會影響你判斷公司的方式:
- 投資人被誤導:你可能以為公司效率超高,其實只是數字搬來搬去。
- 同業比較失真:大家分類方式不同,毛利率比較起來就像是在比蘋果和摺紙。
- 盈餘「管理」:在壓力下,公司可以靠這些搬移動作神奇地「達標」。
如何識破這場遊戲?
- 仔細讀附註:財報的會計政策部分通常會揭露費用如何分類。(是的,精彩內容都藏在附註。)
- 與同業比較:如果某公司的毛利率特別亮眼,先想想它是真的比較強,還是比較會玩「會計俄羅斯方塊」。
- 注意突然的變化:毛利率或OPEX 比例突然大幅波動卻沒有合理解釋?這就是警訊。
結論
在 銷貨成本與營業費用之間搬移費用並不一定違法——很多時候在會計準則內是「允許」的。但這也正是讓數字變漂亮的手法,卻沒有真正的改善。對分析師與投資人而言,重點是要看穿表面,問自己:真正驅動結果的是什麼?
畢竟,財務報表不只是數字,它是一個故事。問題是:你看到的是小說,還是魔術表演?
PRJ Analytics 如何幫你看穿「障眼法」?
在 PRJAnalytics,我們的 AI 財務分析平台專為破解這些會計手法而設計。我們不僅是計算表面數字,而是深入挖掘背後的驅動因素。這代表能及時偵測公司是否在「美化」費用,找出毛利或費用異常的變化,並提供投資人更真實的畫面。
換句話說:當CFO 在玩障眼法時,我們交給你的是透視眼鏡。
在 PRJ Analytics,我們提供工具,幫助你看清更深層次的洞見,做出更聰明、更具信念的決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