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種只會在 AI 資本主義時代出現的合作模式。
AMD 把晶片賣給 OpenAI,OpenAI 卻同時參與設計。更巧的是,只要 AMD 的股價持續上漲,OpenAI 就能「真的」擁有這家供應商的一部分股份。
歡迎來到 《股價遊戲》(The Stock Price Game)——在這裡,莊家與玩家都有機會贏,但前提是市場必須一直鼓掌。
根據協議,OpenAI 將在 2026 年 起部署多達 6GW(吉瓦) 的 AMD 下一代 Instinct MI450 GPU。
作為回報,AMD 授予 OpenAI 最高 10% 的公司權證(約 1.6 億股),每股行使價僅 0.01 美元。這些權證的行使取決於 算力部署進度 以及 股價表現,最高目標達到 600 美元。
這意味著,每當 AMD 股價上漲,OpenAI 的潛在帳面收益就跟著水漲船高。
若股價來到 400 美元,OpenAI 的持股價值約 640 億美元;若漲到 600 美元,則接近 960 億美元。
這不只是供應合約,更像是績效獎金與華爾街博弈的混合體。
假設 AMD 能從 OpenAI 合作中創造 1,500 億美元的營收。
聽起來令人驚艷,但營收並不等於利潤。即使在 30% 的營運利潤率下,AMD 也僅能賺取約 450 億美元的營業利益,而同時面臨來自平均市值 5,000 億美元下、權證全面行使後高達 500 億美元的潛在稀釋成本。
換句話說,單就財務面來看,AMD 可能出現約 5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。
真正的價值最終取決於三個因素: (1) 是否能藉由 OpenAI 光環吸引更多買家、(2) 是否能有效提升營運利潤率,以及 (3) AMD 的股價能漲多高——因為股價上漲同時讓 OpenAI 變得更富,也讓 AMD 的稀釋成本更高(但股東會非常開心)。
表面上看來,這是一場多方共贏的合作:
但轉折在於——股價漲得越高,OpenAI 的權證就越值錢,AMD 的稀釋也越嚴重。
雙方都在押注一件事:股價的上漲速度要快於稀釋的影響。
這就像是一場華爾街版的音樂椅遊戲,只不過節奏是由市場情緒掌控的。
從本質上看,這不只是晶片供應協議,而是一個 財務飛輪。
OpenAI 的算力需求推升 AMD 的銷售,AMD 股價上漲,OpenAI 因此更富有——接著又能再買更多 AMD 晶片。
然而,最終的勝負關鍵不在於話題,而在於執行力:
若答案是肯定的,這將成為 AMD 的關鍵轉折——正式撼動 Nvidia 在 AI 基礎建設的壟斷地位。
若不是,這場合作就可能變成另一個由估值與媒體話題推動的迴圈,讓數字跑得比現金還快。
結論:
AMD 與 OpenAI 打造了一個極具創意的財務合作模式——在這個模式裡,「估值」本身就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。
至於這是聰明的佈局還是泡沫的開端,最終仍取決於三個關鍵字:利潤、動能、與資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