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le 據傳正把 Siri 改造成一個完整的 AI 搜尋引擎,代號「World Knowledge Answers(世界知識解答)」。早期報導指出,Apple 可能「借用」Google 的 Gemini AI——甚至直接接上 ChatGPT 或 Claude——而不僅依賴自家技術。
這引發一個關鍵問題:Apple 的「借力打力」策略是明智之舉,還是長期埋下敗筆?
Apple 不必自行打造 AGI,或去和前沿實驗室硬碰硬。它的優勢在於用户群(user-base):全球 18 億台活躍 iPhone,Siri、Safari 與 Spotlight 皆為預載與預設入口。
由此角度看,Apple 不必追逐 AGI;關鍵是拿下「體驗層」。
相較之下,Google 具備 Apple 欠缺的兩件事:
從這個觀點,Apple 或許永遠無法「贏下」AI 大戰,頂多爭第二。
PRJ Analytics 認為,AI 版圖更可能走向雙頭壟斷:Apple 憑藉 18 億活躍 iPhone 的分發優勢,短中期以「借用他人模型+極致整合體驗」取勝,成為高階 AI 聚合者;Google 則以 Gemini × Android × Chrome × Search 的垂直整合與規模優勢穩居大眾市場。矛盾在於,Apple 明明坐擁 650 億美元現金,卻尚未端出自家基礎模型;對照 Elon 半年拉起 xAI、Google 邀 Sergey Brin 回鍋推動 Gemini,Apple 之所以「沒有具體成果」,關鍵不在錢與人才,而在文化:其 DNA 是「不是完美就不要」,這套哲學適用於 iPhone 與 MacBook,卻與 AI 的「先上線 → 快迭代 → 再擴張」節奏相悖。Tim Cook 是頂尖營運者,卻非 Steve 式的產品型願景領袖;除非透過併購引入強勢產品能量,否則 Apple 在 AI 上多半持續追趕。本質上,Apple 是硬體公司,護城河是裝置,生態靠第三方開發者;AI 很可能也循此路徑:等待商品化,然後以一體化體驗優雅整合,由 Siri 充當聚合樞紐,視任務把請求路由給 Gemini/ChatGPT/Claude,並以隱私與預設入口鎖定日常需求。結論是:模型可替換,分發與體驗才是當下護城河;但文化決定速度。全球層面,Google 的規模使其難被撼動;Apple 則憑體驗鞏固高端用戶。真正的考題是——「之後更完美」能否競贏「現在迭代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