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ptember 5, 2025

單鏡頭、更高價格:iPhone 17 Air 的兩難

隨著蘋果即將在 9 月 9 日舉行年度秋季發表會,市場焦點轉向備受期待的 iPhone 17 Air。這款比現有型號更纖薄的新機,將帶來設計上的變化,可能影響未來幾個月的銷售週期。然而,興奮之餘也伴隨隱憂──功能縮水、價格上漲,加上日益嚴峻的宏觀環境。對投資人而言,這不僅關乎蘋果本身,更將影響整個供應鏈。

更纖薄的設計,但伴隨取捨

據悉 iPhone 17 Air 將比現有型號 薄約 2 毫米,成為蘋果迄今最纖薄的手機之一。但更薄的外型伴隨妥協:

  • 僅一顆後鏡頭(相比標準版的雙鏡頭、Pro 版的三鏡頭)。
  • 更小的電池,雖然蘋果可能透過軟體優化來彌補。

對於重視攝影或續航力的用戶而言,這些犧牲可能會成為購買障礙。

全系列價格上調

市場普遍預期蘋果將 全系列漲價

  • iPhone 17 Air:949–999 美元(取代原本售價 899 美元的 Plus)
  • iPhone 17 Pro:1,049 美元
  • iPhone 17 Pro Max:1,249 美元

也就是說,消費者購買新機將比過去多付 50–100 美元。在功能縮減的情況下,疊加更高的售價,這對價值主張是一大挑戰。

前景挑戰浮現

雖然蘋果通常能依靠忠誠用戶換機──80% 的銷售來自使用超過四年的舊機──但分析師提醒以下隱憂:

  • 話題性不足:根據 BofA Global Research,單靠更薄的設計難以引爆重大換機潮。
  • 成長趨緩:BofA 預估 2026 財年 iPhone 出貨僅年增 1%,達 2.35 億支,與華爾街估計的 2.33 億支大致相符。
  • 中國市場疲弱:作為蘋果最重要市場之一,中國智慧手機銷售預計在今年下半年 大幅下滑
  • 關稅提前拉貨:上半年需求被提前消耗,恐導致 2025 年下半年動能轉弱。

為何銷售仍可能成長

儘管挑戰重重,市場仍有樂觀理由。疫情期間(2020–2021 年)換機的用戶,如今手機大多已進入更新週期。當時 iPhone 銷售曾 年增 39%,這群龐大的用戶群正是潛在升級動能。

根據 IDC,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預計年增 1%,其中 iOS 裝置成長 3.9%。即便 iPhone 17 Air 在功能上不算驚艷,龐大的換機基礎仍可支撐溫和成長。

對蘋果供應鏈的影響

零組件需求的變化

  • 鏡頭模組廠:由於 iPhone 17 Air 僅配置單鏡頭,台灣的 大立光玉晶光 等廠商可能面臨 單機需求下降。雖然 Pro 系列仍搭載三鏡頭,但若 Air 搶走標準版需求,鏡頭供應鏈壓力恐加劇。
  • 電池供應商:更薄的機身意味著 更小容量電池,對 欣旺達ATL(新能源科技) 等廠商訂單不利,除非 Pro 系列銷量補上缺口。
  • 面板夥伴:OLED 面板需求仍可能穩定,三星顯示LG Display京東方有望受惠,但利潤率可能受價格壓力影響。

價格壓力傳導

蘋果調漲售價(50–100 美元)有助於部分消化成本上升,但若需求不如預期,蘋果將進一步要求供應商 自行吸收成本。歷史經驗顯示,當 iPhone 週期表現不佳時,供應鏈往往需要「共體時艱」。

區域風險

  • 中國市場下滑:中國銷售疲弱將直接衝擊在地供應鏈,如 京東方立訊精密歌爾股份
  • 印度與越南轉移:蘋果持續推進產能多元化,**印度(鴻海、和碩、緯創)**與 越南(立訊、歌爾) 受惠,但擴產進度仍在調整期。

潛在贏家與輸家

  • 可能的贏家
    • Pro 系列零組件商:如 Sony(感光元件)台積電(A 系列晶片),隨高階需求上升而受益。
    • 組裝代工鴻海和碩 將持續掌握主要組裝訂單。
  • 可能的輸家
    • 鏡頭與電池供應商:因 Air 的規格縮減而承壓。
    • 中國在地供應商:受市場需求下滑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。

PRJ Analytics 觀點

iPhone 17 Air 代表蘋果透過設計微調與價格上調,維持換機週期的策略。然而,纖薄與功能的取捨,加上 價格壓力與區域風險,意味著市場期待應保持謹慎。

對供應鏈而言,這一代 iPhone 不再是單純的出貨成長,而是 產品組合的重新洗牌。與高階 Pro 系列綁定的零組件商、以及產能多元化的供應商將脫穎而出;而與 鏡頭、電池、以及中國市場 高度連動的廠商,將面臨更多挑戰。

總結來說,iPhone 17 週期對蘋果本身而言是 溫和成長,對供應鏈則是一場 贏家與輸家的再分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