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蘋果即將在 9 月 9 日舉行年度秋季發表會,市場焦點轉向備受期待的 iPhone 17 Air。這款比現有型號更纖薄的新機,將帶來設計上的變化,可能影響未來幾個月的銷售週期。然而,興奮之餘也伴隨隱憂──功能縮水、價格上漲,加上日益嚴峻的宏觀環境。對投資人而言,這不僅關乎蘋果本身,更將影響整個供應鏈。
據悉 iPhone 17 Air 將比現有型號 薄約 2 毫米,成為蘋果迄今最纖薄的手機之一。但更薄的外型伴隨妥協:
對於重視攝影或續航力的用戶而言,這些犧牲可能會成為購買障礙。
市場普遍預期蘋果將 全系列漲價:
也就是說,消費者購買新機將比過去多付 50–100 美元。在功能縮減的情況下,疊加更高的售價,這對價值主張是一大挑戰。
雖然蘋果通常能依靠忠誠用戶換機──80% 的銷售來自使用超過四年的舊機──但分析師提醒以下隱憂:
儘管挑戰重重,市場仍有樂觀理由。疫情期間(2020–2021 年)換機的用戶,如今手機大多已進入更新週期。當時 iPhone 銷售曾 年增 39%,這群龐大的用戶群正是潛在升級動能。
根據 IDC,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預計年增 1%,其中 iOS 裝置成長 3.9%。即便 iPhone 17 Air 在功能上不算驚艷,龐大的換機基礎仍可支撐溫和成長。
蘋果調漲售價(50–100 美元)有助於部分消化成本上升,但若需求不如預期,蘋果將進一步要求供應商 自行吸收成本。歷史經驗顯示,當 iPhone 週期表現不佳時,供應鏈往往需要「共體時艱」。
iPhone 17 Air 代表蘋果透過設計微調與價格上調,維持換機週期的策略。然而,纖薄與功能的取捨,加上 價格壓力與區域風險,意味著市場期待應保持謹慎。
對供應鏈而言,這一代 iPhone 不再是單純的出貨成長,而是 產品組合的重新洗牌。與高階 Pro 系列綁定的零組件商、以及產能多元化的供應商將脫穎而出;而與 鏡頭、電池、以及中國市場 高度連動的廠商,將面臨更多挑戰。
總結來說,iPhone 17 週期對蘋果本身而言是 溫和成長,對供應鏈則是一場 贏家與輸家的再分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