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ctober 13, 2025

Broadcom 正式加入 AI 戰局——正如我們所預測的那樣

OpenAI 與 Broadcom 結盟,共同打造自家 AI 晶片,印證了 PRJ Analytics 於九月的預測——AI 革命的下一階段,將由硬體巨頭親自加入運算主權的爭奪戰。

早在 9 月 23 日,PRJ Analytics 發表了 〈Nvidia 對 OpenAI 的 1,000 億美元押注:三年回本,下一個問題是——Broadcom 和 AMD 會支持誰?〉 一文,指出 Nvidia 對 OpenAI 的巨額投資勢必將引發其他晶片廠的戰略回應。

我們當時的問題很直接:

「當 Nvidia 押上 1,000 億美元投資 OpenAI,下一個問題是——Broadcom 和 AMD 會支持誰?」

如今,答案揭曉。 Broadcom 正式與 OpenAI 攜手合作,共同開發 OpenAI 史上第一款 自家 AI 處理器,徹底改寫了 AI 硬體競賽的權力版圖。

OpenAI × Broadcom 結盟:從買家變建造者

根據 Reuters 與《金融時報》報導,OpenAI 將負責 晶片設計與架構,Broadcom 則負責 開發與部署
這項合作的規模極為龐大:

  • 2026 年啟動量產,至 2029 年全面擴張
  • 目標運算規模達 10 吉瓦(GW)
  • 能耗相當於 超過 800 萬戶美國家庭
  • 晶片僅供 OpenAI 自用,初期不對外銷售

消息公布後,Broadcom 股價立即跳漲,市場普遍認為此舉將使 Broadcom 從網路與連接元件供應商,正式躍升為 AI 運算核心企業

戰略動機:掌控、成本與持續性

此合作背後,反映出三大結構性驅動因素:

  1. 掌控權(Control) —— OpenAI 希望擺脫對 Nvidia 的價格與供應依賴,掌握自身算力命脈。
  2. 成本效益(Cost Efficiency) —— 針對 GPT 模型量身打造的晶片,可望在能耗與運算成本上取得優勢。
  3. 持續性(Continuity) —— 全球 GPU 供應吃緊,自建晶片能確保 OpenAI 的擴張節奏不被中斷。

Broadcom 長期在網路、連接與晶片設計領域居領導地位,如今更結合自身強項,打造整合式的 運算與連接基礎架構
這正是 PRJ Analytics 所預見的趨勢:AI 模型開發者與硬體供應商的深度融合,成為新時代的產業主軸。

單一晶片時代的終結

過去十年,Nvidia 的 GPU 幾乎是 AI 運算的代名詞。但 OpenAI 的新戰略,正式揭開後GPU 時代(Post-GPU Era)的發展——企業將轉向打造 專用型 AI 晶片,而非依賴通用型架構。

這與 Google TPUAmazon TrainiumMeta MTIA 的邏輯相同:AI 模型與晶片的共設計(co-design)已成為主流。

這意味著:

  • 模型訓練週期將更短、更便宜
  • 運算成本更可預測
  • 軟體與硬體的邊界,正逐漸消失

贏家與輸家

贏家:

  • Broadcom —— 從連接與網通龍頭,進化為 AI 運算核心玩家。
  • OpenAI —— 掌控性能、成本與供應鏈的戰略主導權。
  • TSMC 及代工夥伴 —— 獲得長期的晶片製造需求。

輸家:

  • Nvidia —— 仍居主導地位,但正失去其最大客戶的獨佔依賴。
  • 中小型零組件供應商 —— Broadcom 的整合設計可能排擠部分供應鏈角色。

挑戰與現實

自研晶片的路並不平坦。
即使是 Google、Meta 這樣的巨頭,也花了多年時間才讓自家設計與 Nvidia 相抗衡。對 OpenAI 而言,成功關鍵在於 Broadcom 的執行力——能否在效能、能耗與成本間取得完美平衡。 然而,10GW 的建設目標 顯示這不是試驗,而是一場工業級革命。這也代表 Nvidia 對 AI 算力生態的壟斷地位,第一次面臨真正挑戰。

更深層的意義:運算主權的崛起

在 AI 的早期,創新意味著「寫出更好的程式碼」。 如今,創新則代表「擁有能執行程式的那台機器」。OpenAI 與 Broadcom 的合作,是一場從「租用算力」到「自建算力」的典範轉移。誰能掌握、優化並自有運算資源,誰就能主導下一個十年。

正如我們在九月所說:

「AI 淘金熱的贏家,不僅是打造最佳模型的人,更是握有最高效鏟子的那一方。」 如今,OpenAI 與 Broadcom 正在聯手,打造屬於他們的鏟子。

更多的文章:  www.prjanalytics.net/insights-tcn